垃圾分类迎来了“互联网+”模式,着力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垃圾分类体系。这种模式更有效地改变了垃圾分类信息不对等的现状,被业内人士普遍认可。事实证明,“互联网+”分类模式有望迎来更大范围的推广。
垃圾分类,一个老生常态的话题,业内人士通常都会将垃圾分类和“知易行难”这四个字联系起来。我国在17年的垃圾分类中一直没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,充分说明了这一点。如果要究其根本,垃圾分类从意识上到方式上都存在问题。
哪些是有害垃圾?哪些是可回收垃圾?居民在习惯了垃圾混装之后,想要理清这种问题就需要获取信息,接受指导。而实际上,我国很多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未跟上,习惯还没养成,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也是知之甚少。虽然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从未中断,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。
在如此被动的条件下,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印发了《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》。方案明确指出,要创新体制,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垃圾分类第三方经营方式,加快城市智慧环卫步伐。其中,着重提出了“互联网+”这一新兴垃圾分类和回收模式,自线上到线下推动垃圾分类。
按照业内人士的分析,这种“互联网+”垃圾分类模式,极大地提高了再生资源回收率。这种模式的产生与网络发展的时代分不开,也与垃圾分类的现实困境息息相关。垃圾分类做不好,资源回收率低,末端处理压力大都是催生出垃圾分类走向智慧化、网络化、信息化的原因。
“互联网+”的垃圾分类模式,依托于快速向全球铺开的互联网技术,以信息传递为优势,倡导更加方便快捷的垃圾分类方式。从形式上来说,其可以分为直接面向居民的垃圾分类B2C模式,或者是面向整个社区的B2B模式。但是从本质上来说,无论是哪种模式,最终都以帮助居民更快更好地识别各类垃圾,进而投放为目的。
据了解,目前的“互联网+”垃圾分类形式一部分表现在居民被分配到的二维码标签上,另一部分表现在预约上门回收服务上。前者直接建立起了居民垃圾投放信息网,用积分鼓励分类投放,以此为基础潜移默化大众的分类意识。后者则是直接化身“小管家”,一键呼叫上门服务,让可回收资源不再混入日常垃圾中。
既有专人指导,普及垃圾分类知识,又有信息网查验,在分类失误的时候一键追踪到户主,双管齐下为垃圾分类增添助力。“互联网+”因此受到更多资本和企业的青睐,商业推广更加快速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,新三板上市公司中与再生资源密切相关的密集增长。
有业界人士分析称,“互联网+”模式的出现将有望直击垃圾分类的痛点,让居民更容易做好垃圾分类这件事。还有从业者表示,这种模式旨在让各种信息完成双向流通,进一步创新价值将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创新模式的运行有望加深市场化印记。
值得注意的是,北京、广东、安徽、浙江等地都相继开始引入“互联网+”垃圾分类模式。相信,随着技术更成熟、系统更完善、管理更高效,“互联网+”垃圾分类模式将更加快速地向全国推广开来。
来源:中国环保在线